福建省革命“五老”人員生活補助標準再提高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近日,位于福建三明的中央儲備糧三明直屬庫有限公司平均每天都迎來十幾輛裝滿稻谷的送糧車。
送糧車在檢驗點完成水分、雜質、出糙率等多項指標檢測后,依次在過磅區(qū)稱重。中央儲備糧三明直屬庫有限公司輪換購銷科副科長魏凌芳介紹,現在不用手工記錄了,在管理軟件的智能糧庫模塊,車輛的毛重、皮重等數據一目了然。
過磅后,運糧車緩緩駛入卸糧區(qū)域。打開車輛側邊的卸糧閘門,糧食伴隨“隆隆”聲傾瀉而出,通過傳輸履帶送入糧倉。
對入庫的糧食做好科學存儲,避免其發(fā)霉變質尤為重要。在高溫高濕的東南沿海,中央儲備糧長樂直屬庫有限公司的糧倉溫度常年保持在25攝氏度以下,糧食溫度保持在20攝氏度左右。
記者步入一座名為“淺圓倉”的圓筒式糧倉,只見玉米堆了約20米高,從倉頂垂直而下的12根測溫電纜插入糧堆,288個測溫傳感器密布其上,記錄著溫度和濕度數據。
在糧倉外的中控室,中央儲備糧長樂直屬庫有限公司倉儲保管科副科長洪思亮坐在大屏幕前,瀏覽著測溫電纜傳來的數據,一粒粒糧食的圖像被放大到巴掌大小,如有霉變或蟲害,一覽無遺。他說,倉內配置了高清白光球形攝像頭,360度旋轉,最多能放大23倍,相當于安了“千里眼”。
記者通過監(jiān)控還看到,糧食保管員戴著呼吸面罩、背著氧氣瓶進入氮氣倉內檢查。為避免蟲害,一些糧倉充入了無毒無味的高濃度氮氣。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害蟲將窒息而死,糧食反而能降低呼吸強度,“品質保持得像新糧一樣”。
“大豆的儲存時間一般為1年至2年,玉米為2年至3年。”洪思亮說,為保障糧食的品質,儲存期內每年要進行兩次以上的抽樣檢查。
記者采訪巧遇了一次抽樣檢查。只見糧食保管員用深層扦樣器將長長的扦樣管插入糧堆,抽取不同糧層的糧食,再用分樣器充分混合后分出樣品,裝入檢測袋密封。
檢驗室里,檢驗員傅娟正在檢測取樣稻谷的脂肪酸值。據她介紹,現在檢驗都采用智能儀器,精準又高效。例如,水分檢測儀不到10秒鐘就能檢測出稻谷的水分,重金屬檢測儀不到半小時就能檢測出重金屬含量,最大限度地確保糧食安全。(記者 龐夢霞、周義)
- 21-12-31追憶崢嶸歲月“百年風華”原創(chuàng)音樂史詩劇在福建閩侯上演
- 22-01-012021年度福建省“最美退役軍人”發(fā)布
- 21-12-30福建已編制四千六百六十個村莊規(guī)劃
- 22-01-01習近平總書記新年賀詞在福建引發(fā)熱烈反響
- 21-12-3012月29日廈門新增境外輸入確診4例、無癥狀感染者2
- 21-12-2912月28日福建新增境外輸入確診2例 均為廈門報告
- 21-12-3112月30日福建新增境外輸入確診1例 為廈門報告
- 21-12-30福建首條輕軌元旦通車運營!票價是……
- 22-01-01省領導赴福州調研疫情防控工作
- 21-11-17生態(tài)福建 美麗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