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空“看”太陽
2021年10月14日,由國家航天局批復立項的我國第一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wèi)星“羲和號”在太原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順利升空,拉開了我國太陽空間探測的序幕?!棒撕吞枴钡娜麨樘朒α光譜探測與雙超平臺科學技術試驗衛(wèi)星,簡稱太陽雙超衛(wèi)星。
太陽觀測研究,認識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恒星
太陽是我們了解宇宙的一個窗口。這顆銀河系中極其普通的恒星,是人類目前唯一可進行高時空分辨率和高光譜分辨率觀測的恒星。它距地球約1.5億公里,直徑約139萬公里,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通過觀測和研究太陽,我們可以了解一些基本的天體物理過程,比如磁場的產生和演化、粒子的加速和傳播、天體爆發(fā)的物理機制等。
太陽也是宇宙中與人類關系最密切、對人類社會生活影響最大的一顆恒星。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在地球演化和人類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距離我們最近的恒星,太陽在超過45億年的時間里,孕育了地球上的天氣、氣候以及我們所依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它的能量來源于自身時刻發(fā)生的氫、氦核聚變。大眾熟知的光合作用,就離不開太陽的光能。太陽對人類的影響特別表現在時有發(fā)生的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現象上。耀斑是太陽局部突然增亮的爆發(fā)活動。一個中等強度的耀斑,可發(fā)射出從伽馬射線到無線電波段的強大輻射,總能量相當于約10億—100億個原子彈爆炸。日冕物質拋射則是太陽上大規(guī)模物質爆發(fā)的現象,一次爆發(fā)能把約1億—10億噸物質拋射到行星際空間。這兩種現象是空間災害性天氣的源頭,影響空間飛行器安全甚至地球上的人類生活。因此,對太陽的觀測研究同時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從肉眼到望遠鏡再到空間探測器,太陽觀測手段不斷進步
人類對太陽的觀測由來已久,廣義的觀測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我國早在漢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就有了肉眼觀測太陽黑子的記錄。對太陽進行系統觀測則始于1610年,即伽利略發(fā)明天文望遠鏡后的第二年,人類開始用望遠鏡觀測和記錄太陽黑子,開啟了太陽科學觀測的時代。經過400多年的發(fā)展,尤其自上世紀50年代末進入太空時代以來,通過地基太陽望遠鏡和天基太陽探測器的聯合觀測,人類對太陽有了全新認識。我們了解到,太陽的內部結構可分為核心區(qū)、輻射層和對流層,太陽的大氣層次可分為光球層、色球層、過渡區(qū)和日冕層。我們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太陽活動的周期性、產生太陽磁場的發(fā)電機理論、太陽磁場和太陽爆發(fā)的內在聯系等。
以“羲和號”為代表的太陽探測衛(wèi)星,是太陽空間探測的“千里眼”。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上已陸續(xù)發(fā)射70余顆太陽專用或相關衛(wèi)星。近代太陽物理的許多開拓性成果都來自于這些衛(wèi)星的觀測,例如太陽爆發(fā)和磁重聯過程、日冕結構和加熱問題、太陽風的起源和傳播等。我國太陽空間探測有一定成果,如神舟二號空間天文分系統取得太陽X射線和伽馬射線流量數據,氣象衛(wèi)星風云三號E星取得在極紫外和X射線波段的成像等。但在“羲和號”之前,我們還未通過太陽專用衛(wèi)星獲得過觀測數據。“羲和號”打破了我國無太陽探測專用衛(wèi)星的歷史,邁出了我國太陽空間探測的重要一步。
“羲和號”衛(wèi)星,給太陽做CT掃描
顧名思義,太陽空間探測就是通過衛(wèi)星等航天器在太空中觀測太陽?!棒撕吞枴钡娜疤朒α光譜探測與雙超平臺科學技術試驗衛(wèi)星”也道出它的兩方面任務:科學觀測和技術試驗。
“羲和號”的研究目標是太陽低層大氣,即光球層和色球層的動力學過程,以及太陽爆發(fā)活動的物理機制。太陽的光球層是我們肉眼可見的部分,在光球層上面大約2000公里的范圍內,則是太陽的色球層。“羲和號”通過其主要科學載荷Hα成像光譜儀,專門觀測光球層和色球層,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全日面Hα波段的光譜成像。Hα是氫原子的一條人眼可見的、紅色的譜線。對于太陽物理研究而言,Hα譜線十分重要。它的線心反映了色球層的信息,線翼反映了光球層的信息。如果提高儀器光譜分辨率,將這條譜線細分,可以獲得光球層和色球層不同高度處的太陽圖像,相當于給太陽大氣做了一次CT掃描。
Hα波段的光譜成像,是“羲和號”實現研究目標的“金鑰匙”。通過一次掃描(時間小于60秒),可以獲得日面上近1600萬個點的光譜信息,這是前所未有的觀測。另外,“羲和號”是在太空“看”太陽,不受地球大氣擾動、天氣影響,避免了以往地面觀測的局限性。目前,“羲和號”正處于在軌測試階段,從得到的初步觀測數據來看,數據質量達到了預期指標。未來,“羲和號”的觀測數據在經過科學標定后將對全世界科學用戶開放,在國際太陽物理和空間物理研究中貢獻中國力量。
在技術試驗方面,“羲和號”將自身衛(wèi)星平臺的控制精度提高兩個數量級,即“雙超”(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穩(wěn)定度平臺)。它實現了平臺艙和載荷艙“動靜隔離非接觸”總體設計,不僅阻斷了平臺艙微振動的傳遞路徑,同時解決了平臺艙熱變形對載荷艙的影響。Hα成像光譜儀不再需要導行系統和穩(wěn)像系統,大大降低了載荷的研制難度和成本。如果說“羲和號”是一位拍攝太陽的攝影師,那么“雙超”將讓他在舉起相機時,瞄得快、對得準、拍得穩(wěn)。未來,這種新型的衛(wèi)星平臺還可以廣泛應用于其他高精度的空間天文探測中。
各顯神通,太陽空間探測進入新階段
當前,太陽空間探測已進入新階段。高時空分辨率、高光譜分辨率、多波段、多視角探測等多種技術、多種方式各顯神通。例如2018年8月發(fā)射的帕克太陽探測器可以到達距太陽約600萬公里處,直接測量日冕等離子體參數,研究太陽風的起源和加速、太陽高能粒子的加速和傳播、日冕加熱等科學問題。2020年2月發(fā)射的太陽軌道探測器,最近可到達距太陽約4200萬公里的地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觀測太陽的極區(qū),研究諸如極區(qū)磁場和日震學等科學問題。
在國際太陽探測的熱潮中,我國的相關科研工作也將更上一層樓。目前,我國的太陽物理學界與相關工程部門已聯合提出日地L5點太陽探測工程、環(huán)日探測計劃、太陽極軌探測計劃、太陽抵近探測計劃等。這些工程和計劃均屬太陽空間立體探測,即從不同方向觀測太陽。要想解決諸如太陽磁場的產生和演化及其與太陽活動的關系、太陽爆發(fā)的物理機制及其對空間天氣的影響這類重大科學和應用問題,空間立體探測必不可少。
以日地L5點太陽探測工程為例。該工程計劃可以長期穩(wěn)定地觀測太陽及行星際空間環(huán)境。日地L5點與太陽和地球的連線呈等邊三角形,衛(wèi)星可以提前4到5天觀測到即將面向地球的活動區(qū),也可以監(jiān)測太陽爆發(fā)向地球傳播的整個過程。這將幫助我們探索太陽磁場的起源和演化、揭示太陽活動的三維結構和物理機制、監(jiān)測太陽爆發(fā)的行星際傳播和對地響應。
從夸父逐日到羲和探日,中華民族對太陽的求知探索從未停歇。中國太陽物理科研工作者和航天工作者,將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更為嚴謹的態(tài)度,繼續(xù)揚帆星辰大海。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羲和號”科學總顧問)
制圖:趙偲汝
推薦讀物:
《十萬個為什么(第六版)·天文》:王綬琯、方成主編;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太陽簡史》:克里斯托弗·庫珀著、陳鵬飛譯;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上下百億年:太陽的故事》:盧昌海著;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太陽之美:一顆恒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譚寶林著;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 21-12-30科研人員研發(fā)出水面智能保潔無人子母船系統 搭載動態(tài)避
- 21-12-31迄今最輕鎂同位素誕生
- 21-12-31我國瞄準智慧育種4.0時代進發(fā)
- 21-12-30研究人員開發(fā)出可自修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運行500小
- 21-12-30氣候變暖影響下,這種動物或將面臨“性別失調”
- 21-12-31控制調節(jié)性T細胞發(fā)育的生化“開關”找到
- 21-12-30韋布發(fā)射升空 五大天文任務可期
- 21-12-30“一不小心”活到200歲 太平洋巖魚的長壽秘訣人類可
- 21-12-31埃及法老木乃伊首次“數字化解封”
- 22-04-20超聲波為水下儀器和人體植入設備充電

